热门关键词:
联系我们

【 微信扫码咨询 】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产品展示 > 蜗轮减速机

庐山批彭无人敢为他说话只有一人仗义执言!

时间:2024-04-06 来源:蜗轮减速机

  稍微上点岁数的人,都听说过1959年在庐山召开的那场会议,这次会议虽然规模不算大,但是在我党的历史上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会议,正是这次会议后,彭德怀基本上被排除在决策体系之外,直到1974年在病逝,享年76岁,否则,凭借彭老总的身体健康情况,活到80多岁是应该不成问题的。

  据称,会议召开前,当时的国防部长彭德怀本来有其他的事情准备请假,但是毛主席不准假,还亲自给彭老总打电话,让他来庐山参会。事情有些时候就是这么阴差阳错,如果当时彭老总没去成,也许就不存在后来被批评的事了。但是,历史无法假设。彭老总还是遵守了毛主席的要求,上了庐山,也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

  1958年,国民经济遭遇到困难,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,于是,决定于1959年夏天,召开一次会议,大家畅所欲言,总结过去几年的经验教训,把国民经济拉回到正轨。所以,此次会议最初的目的,并不是为了要批判谁。

  彭老总是一个心直口快、而且天不怕地不怕的人,他与毛主席又都是湖南湘潭走出去的老乡,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,与毛主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他跟主席向来是无话不说,心里有什么想法就直说,从来不拐外抹角,也不弄虚作假。

  因此,彭德怀来到庐山参加会议后,他就想把自己这几年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想,全都一股脑儿的报告给毛主席。但是,由于会议上任何一个人都要发言,而彭老总想说的话又太多,他觉得发言的时间有限,在会上通过发言不能把问题讲清楚、讲透彻,于是,他就利用会议休息的时间,把自己想说的话全都写了下来,呈送给了毛主席。

  这份报告一共有3万多字。在这份报告中,彭德怀对于过去的一些政策进行了反思,他认为,有些政策初衷是好的,但导致了不太好的客观后果,因此,彭德怀提出要发扬农村的积极性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,等等。

  客观的说,彭德怀报告中的事实和观点整体上是正确的,而且,彭德怀作为我党、我军的高级领导干部,一名老党员,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,为党建言献策,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,这也是他忠实的履行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职责。但是,万万没想到的是,就是这封信,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风波。

  毛主席看到这封信之后,并没有立即予以回应,毛主席肯定也是在仔细思考彭德怀在这封信中指出的问题。彭德怀7月14日写了这封信,毛主席在7月16日,把这封信在会上印发给大家,本来这是一封专给毛主席的信,如今却变成了一封公开信。不过这也没什么问题,因为党内也没什么秘密,大家有问题一起讨论,也属于正常操作。

  会上,毛主席让大家仔细审阅这封信的内容,并发表意见。但是他自己当时依然没有表态,所以会议代表们都不知道毛主席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。会上,大多数人只是泛泛的说了一些无关痛痒的话,只有黄克诚、周小舟、张闻天这三位同志明确表了态,他们表示认同彭老总在信中提出的一些问题,并肯定了这封信的积极意义。毛主席当时仍然没有表态,暂时休会。

  但是,到了7月24日,毛主席终于发言了,他的发言让几乎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。毛主席考虑的显然不是彭老总信中所说的那些具体的问题,他考虑的是更宏观的问题,那就是彭德怀写这封信的背后,是否有更深层次的问题。

  毛主席在会上对彭德怀信中的意见进行了逐条批驳。于是,本来反思过去几年经验教训的会议,一下子调整了方向,变成对批评彭德怀、帮助彭德怀“提高思想认识”的一场大会。

  会上,林总等几个人带头支持毛主席的观点,对彭德怀进行了严厉的批评,他们称彭老总的思想出了问题。尤其是林总,他一向沉默寡言,平时不怎么爱参加党内的这些活动,但当毛主席批评彭德怀后,他一改平日的病态和沉默寡言的性格,对彭老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。还有那位康姓的阴谋家,也在一旁添油加醋,逼迫每个人都要表态和批判彭老总。这几个别有用心之人的所作所为,其实起到了煽风点火、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
  肖克上将在会上也对彭老总提出了批评,但肖克批评彭老总,还在于1958年的时候,他与彭德怀因为在军队建设上面出现了意见分歧,当时两个人闹得很不愉快,他还被彭老总逼着写检讨书,但即便如此,肖克也不认为党内这样的斗争是好事。

  所以,当时会议上的多数代表,内心还是同情甚至是支持彭老总的,只是由于毛主席已经给事件定了调,所以,为了保持团结、顾全大局,同时也是碍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压力,他们不得不站队。比如,前几天就表态支持彭德怀的黄克诚、周小舟、张闻天等人,由于支持彭德怀,这次会议上也成了被大家“批评教育”的对象。

  还有邓华和洪学志,他们俩都是彭老总的部下,跟随彭老总出生入死,他们不同意采取这样的形式批评彭老总,他们都以为彭老总说的总体上是实情,说了实话,而且,彭老总也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。但是,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,他们的意见不会被采纳,邓华后来被调离了部队,洪学志被免去了总后勤部长一职,下发到其他单位。

  还有就是福州军区的司令员韩先楚,他虽然在会上也不得不表态,但是从心里面还是认为彭老总说的是有道理的,由于当时局势还比较紧张,福州军区的地位比较特殊,所以当时没人敢把韩先楚怎么样,会后韩先楚还去探望了彭老总以示关心。

  会议上,唯一敢为彭德怀仗义执言的,就属张爱萍了。张爱萍因有别的事耽搁,直到会议开了好几天之后,才和陈锡联一道到达庐山。到那以后,当时没有人向张爱萍介绍此次会议的状况,只是把彭老总的信发给了他。张爱萍看过后,觉得信写得好,不仅实事求是,而且分析透彻、言辞中肯,体现了一个老员对党的忠诚、对人民的关心及对祖国建设的忧虑,尤其是彭老总在信中,把他之前向彭老总汇报的一些情况也写了进去、反映给了党中央和毛主席,这让张爱萍对彭老总更加感到钦佩。1958年的时候,张爱萍就向彭德怀汇报过,他发现很多地方都存在浮夸风等情况。

  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,会上居然要他批评彭老总,这让张爱萍非常不理解。所以,他只是象征性的说了说,并没有就写信的事向彭老总发难,反而把毛主席批评彭老总请苏联顾问这一“教条主义”的错误揽在了自己身上。这件事后来在那个特殊年代,成为张爱萍替彭德怀讲话的一大证据,有人据此向张爱萍发难,但是张爱萍则称,我就是要替彭老总讲话,可惜啊,当时讲得还不够。

  会议结束后,没人敢跟彭老总做一架飞机,对彭老总避之不及,只有张爱萍不避嫌,当作战部长王尚荣说:“彭老总坐的飞机还空着,没有人跟他一起走”时,张爱萍说:“走!我们跟他一起走。”

  回到北京后不久,三总部和各军兵种集中批评彭和黄克诚,批彭的会由罗瑞卿主持。批黄的会,罗瑞卿叫张爱萍主持,张爱萍说:“我不适合,你让别人主持好了。我自己也有错,批判不了别人。”罗瑞卿说:“这是组织决定的。”张爱萍只好服从。但是会上,他只宣布开会,没有做任何说明。事后他表示,那次大批判,让他认识了很多熟悉的陌生人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张爱萍的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来自于此。

  张爱萍为何会这么做,一种原因是他的性格就是那种敢说实话、不趋炎附势的性格,另一方面,也是因他对彭老总怀着深深的敬意。他与彭老总相识、相交了几十年,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建设时期,有很长的一段时间,张爱萍都在彭老总的领导下工作,而且无论在军事指挥上,还是在领导作风与工作方法上,以及在做人上,张爱萍都深受彭老总的影响。彭老总一直是张爱萍最敬佩的领导人之一。

  张爱萍出生于四川达州,1910年生人,比彭老总正好小了一轮,彭老总既是他的领导,也是他的老大哥。1934年,军队向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“围剿”,张爱萍被派到彭德怀任军团长的红三军团四师十二团当政委,这是他第一次在彭老总的领导下工作。在一次突围战斗中,张爱萍的部队打得非常艰苦,大家都精疲力竭,张爱萍也由于过度疲劳,一时睡熟,没能赶上彭老总的会议,本来以为一定会被彭老总骂的狗血喷头,没准还要受到处分,结果彭老总竟连一句批评的话都没说,张爱萍这才知道,原被传说动辄骂人的彭老总,其实是很通情达理的。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后,张爱萍被调任红四师政治部主任。

  1935年的遵义会议,结束了以王明主导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。会后,新的决定:红军继续北上,与红四方面军会合。张爱萍所在的红四师根据彭老总的命令,担负了掩护中央、撤离遵义的任务。张爱萍胜利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。

  张爱萍在红军大学学习时,彭老总曾亲自到学校去看望他和彭雪枫。彭总和这两员爱将一边在校园里散步,一边交谈战事、国事,这让张爱萍进一步感受到了彭老总人格的魅力。

  彭老总对张爱萍也是赏识有加,抗美援朝时,作为志愿军司令员的彭总想把张爱萍要去做参谋长,但当时陈毅认为华东军区离不开张爱萍,这才没有放人,这让张爱萍觉得有点惋惜。抗美援朝的成功,更让张爱萍对彭老总是打心眼里佩服。

  可惜的是,1974年11月,彭老总不幸在北京病逝。直到1978年12月,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追悼大会。张爱萍当时悲痛不已,为没能与他见上最后一面而感到无限遗憾。此后,张爱萍成为自己尊重的彭老总的接班人,担任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的职务。在纪念彭老总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,张爱萍作了动情的发言,并撰写文章怀念彭老总。2003年,张爱萍在北京逝世,享年93岁。

  张爱萍刚正不阿、不畏强权、敢说实话的性格,与彭老总珍贵的友谊,给我们每个人做出了表率。